本會半年任務進度報告記者會新聞稿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下稱促轉會)依促轉條例規定,於2年期間內,每半年應以書面向行政院長提出任務進度報告,第一個半年的報告已於11月30日向行政院提出,經行政院核定後,上網公告。因此,於今(17)日召開「半年任務進度報告」記者會,向各界報告掛牌至今的工作成果,回應民間對轉型正義的急迫期待。
三個開創 兩種協調
促轉會委員葉虹靈在記者會上,以三個開創、兩種協調,來概括促轉會在這半年展現的工作成果與面對的挑戰:一、首次系統性地面對加害體制與加害者議題;二、首度處理國民黨檔案;三、終於不再只用金錢補償受難者,開始更為全方位的關照受難者及其家屬。而在清查全台威權象徵上,促轉會啟動了與全台各地縣市政府的聯繫;就中正紀念堂、不義遺址、乃至政治檔案等,則與中央的文化部、國防部及其他機關也陸續開展合作與協調。促轉會將持續對外報告重要進展,促進社會對轉型正義工作的理解與支持。
「第一個半年是基礎準備期。」代理主委楊翠如此界定這半年的工作結果:促轉會的許多工作是長期規畫,這半年主要在收集資料、機關協調,諮詢專家的意見,無法馬上提出成果,但是促轉會同仁身在第一線,直接體會到轉型,深刻瞭解「時間是轉型正義最大的敵人。」
協調檔案徵集 勾勒加害體制
例如在「還原歷史真相」上,就必須與時間競走。「還原歷史真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即是檔案徵集,目前促轉會在已陸續拜會各威權統治時期重要的情治警政機關、協調檔案移轉及加速機密檔案解密的可能性,對於政黨政治檔案的徵集則正進行審定程序中。
促轉會以既有的政治檔案為基礎,整合檔案局與國家人權博物館的檔案與資料,所規劃建置臺灣轉型正義資料庫,預期要達到兩項目的:勾勒加害體制運作機制與充分發揮既有檔案研究潛能。葉虹靈表示,這是回應台灣有上萬受害者卻無加害者的問題意識,「我們希望透過資料庫來回應四個問題:誰受害,如何受害,國家做錯什麼,誰該負責。」這個資料庫尚未被命名,預計在108 年底前可完成資料庫建置,目前已有許多社會科學專家關注,在建置過程中也會邀請專家們提供意見與參與。
同樣處理加害者議題的,還有「平復司法不法」組。召集人尤伯祥委員首先針對促轉條例第六條賦予的職責,表示促轉會已辦理兩波共2775件刑事有罪判決撤銷公告,其中5件是經促轉會調查後確認是違反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侵害公平審判原則之刑事案件,依促轉條例第6條第3項第2款規定,列入公告撤銷名單,決定書也已上網。
「這五個案子、四件決定書對加害體制的運作有釐清的效果,例如解釋軍事審判體系如何聽命行事、是否公正、刑罰權如何被濫用等等。」尤伯祥進一步解釋,其他諸如「知匪不報」的罪名,是藉著相關法律的濫用導致人民不信任、撕裂社會,讓民眾對政治冷漠與恐懼,成為深化民主的障礙,「因第6條第3項第2款的職責所勾勒的加害體制實況,可以加強對法治的了解與意義。」
尤伯祥強調,轉型正義工作的要旨是國家反省過去的不義作為,藉此促使社會思考跟警覺:即使以維護國家安全為名,政府對於人民基本權利的保障仍有一道不可逾越的紅線。
以公共與開放 改寫威權空間意涵
針對外界關注的清除威權象徵議題,代理主委楊翠明白表示,在過去半年的摸索與資料收集中,確定了幾個方向,包含不以單點思考,而以全國性、國家級的視野進行記憶空間與文化景觀的規劃與建議;相關地景與空間要如何向世界開放,又該如何面對世界;不義遺址與威權象徵如何延展到家園空間。
以中正紀念堂為例,促轉會在經過16次與文化部溝通及相關諮詢會議後,已整合出「中正紀念堂轉型原則建議」,並於11月21日經委員會討論通過,12月初提交給文化部,作為文化部後續規劃轉型方案參考與雙方討論基礎。
「中正紀念堂轉型原則建議」初步包括以下 5 點轉型原則:解除現存地景之威權性格;銘記從威權統治到挑戰威權的歷史軌跡; 推動人權、民主、法治相關調查研究與普及公民教育;規劃能夠有效履行前述原則所列舉職能之機關構;轉型與修法過程中,應有回應轉型正義工作之過渡措施。
「藉著解除中正紀念堂現存地景的威權,以公共性、開放性為標準,改寫園區的威權象徵意涵,讓此地擁有面向世界的語彙、民主人權的語彙。」楊翠解釋,若將中正紀念堂視為一個大文本,或可在拆解打破後,讓敘事脈絡被打斷,而象徵意義也會隨之改變。「我們歡迎民間提供意見,讓中正紀念堂更具公共化語彙。」
另外在回應記者詢問有關中正紀念堂的三軍儀隊何時撤除、兩蔣陵寢是否是威權象徵的問題時,楊翠表示因為均涉及其他部會業務,將與文化部、國防部協商,期能獲致後續推動清除威權象徵具體作法的共識;對於記者又詢及有關國防部長嚴德發曾說不贊成拆除營區的蔣公銅像的意見,尤伯祥則補充表示,促轉條例第5條明定:「出現於公共建築或場所之紀念、緬懷威權統治者之象徵,應予移除、改名」,他進一步解釋去除軍營裡威權象徵的目的為:軍隊應該徹底中立,成為全民的國家機關,而非政黨的國家機關。
「這不是去蔣化,而是去除威權象徵。」楊翠強調,功過討論應該留在歷史,而非公共空間裡。
對於促轉會這半年對不義遺址勘查,代理主委楊翠則提出四項成果,包含在人權博物館整理出45處不義遺址的基礎上,進行增減,目前已清查出51處﹔其中原國防部新店軍人監獄與泰源感訓監獄、司法行政部調查局安康接待室、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與臺灣生產教育實驗所等過去其他單位難以深入調查之場所,促轉會已拿到相關資料;羈押過鍾浩東等未決犯的國防部保密局南所地址,首度被披露;安康接待室目前也在促轉會協調下,保留下來,以進行後續規劃。
創傷是現在式 促轉會推進療癒與教育工作
促轉會日前舉辦的兩波刑事有罪判決撤銷公告,既是「平復司法不法」工作,也與政治暴力創傷與療癒有關。「重建社會信任組」召集人彭仁郁委員表示,過去心理療癒相關工作過於個人化、病理化,對政治暴力創傷的瞭解不足,針對這問題,促轉會擬定「政治暴力創傷研究與療癒計畫」,分別進行政治暴力創傷助人工作者培訓課程、政治受難者與家屬的身心需求訪查、療癒資源盤點與跨專業網絡建置等工作。目前皆已完成前置作業,預定於 108 年度正式展開。
「療癒和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彭仁郁解釋二代、三代的創傷都發生在教育現場,因此,目前促轉會與人權館一起思考如何進行相關工作。
在這些基礎上,促轉會思考的是如何更進一步進行社會集體療癒和對話工作。彭仁郁表示,白色恐怖的創傷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式,以集體創傷的層面來看,轉型正義並非為了挑起撕裂,反而因為長久以來未進行轉型正義的社會,讓創傷始終處於被掩埋、隱藏的狀態,「為了達到療癒的目標,必須要還原歷史真相、破除威權象徵,平復司法不法,進行跨組且整合的轉型正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