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權體制與失控的執行者:從情治檔案重探臺大哲學系事件
「威權體制與失控的執行者:從情治檔案重探臺大哲學系事件」說明
發生在1970年代的臺大哲學系事件,經歷三年,前後共造成十三位教師失去工作,其中有些人固然另有安排,但亦有人自此覓職不順、潦倒而終,多數人後續的職涯發展皆受到影響。儘管臺大終在九零年代組成調查委員會,在1995年完成《台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由校長致歉、後有賠償,部分人並得以復職;監察院於翌年亦有相關調查。但對於此案的來龍去脈,仍有諸多未明之處。當年重啟調查時,積極配合受訪的多為受害人方面,加上當年臺大進行調查之時,政府機關多拒絕提供相關檔案,是以該報告對於介入校園的「外力」僅能簡略處理。爾後,雖有部分檔案陸續出土,亦有碩士論文以此材料為題進行整理,但相關成果尚未為當事人乃至社會知曉。
促轉會在成立之後,在檔案局新徵集的第六波政治檔案中,發現調查局的相關案卷;後亦在本會積極協調解密,終於完成移轉的國安局檔案中,發現過去彙整情治機關資訊的上層單位亦留有相關案卷,遂委由林易澄博士進行此批新檔案的解讀研究,希望能推進對於此事件輪廓之描繪,這份研究以檔案解析為主,若遇有檔案內含重要資訊需與當事人核實處,方評估是否進行訪談。涉及本案的黨政情治機關高層多已去世,關鍵人物孫智燊,雖曾在當年接受臺大調查委員會訪談,但其後去美多年,皆未能完成訪談。
本文初稿完成後,曾於2020年初,召開諮詢會議,邀請當事人李日章、林正弘、趙天儀教授,以及當年臺大調查委員會召集人楊維哲教授出席,他們對於報告與此批檔案所提供的寶貴意見,在此一併致謝。
至本文結尾提出的檔案徵集建議,促轉會將持續努力進行,也期待在越來越多新資料出土的情況下,能持續帶動更多研究或報導,推進我們對於威權體制下,政治介入高等教育場域之模式與影響的認識。
研究摘要
一、案件簡述與先前調查
民國61-63年,保釣運動引發臺大校園學運聲浪,從而導致校外政治力量關注,在校內有心人士操作下,哲學系發生多起人事糾紛。62年2月,教師陳鼓應與王曉波遭警總約談,6月系主任趙天儀亦遭解職。新系主任孫智燊到任後,獨斷人事安排,並於63年3月召開「緊急座談會」,指控哲學系、文學院乃至臺大均有赤化危機。該案前後造成十三位教師去職,是為威權時期政府介入學術界的代表性案件。
解嚴後,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小組(84年)、監察院(85年)均重啟調查。並有政大臺史碩士論文研究(100年)。但受限兩點,對於「外力介入」認識有限。政府檔案方面,當年情治機關多未提供,能夠利用的以臺大校方檔案為主;口述訪問方面,受害人多踴躍回應,但加害者、情治單位、黨政高層則多表示沒有參與、不復記憶。因此,先前調查/研究,主要成果在釐清臺大校方在行政程序、學術倫理、言論自由與人權方面的責任,並推動受害者之平反與復職。案情方面,雖已就可疑之處,指出顯有校外力量介入痕跡,但其具體運作仍待探究。
二、根據情治單位檔案的新發現與案情輪廓
本次調查,透過新徵集的司法行政部調查局、國家安全局檔案(教育部檔案已於82年銷毀,不過部份教育部人事處函件也留存其中),對外力介入中各方運作,作出一較為清楚的初步分析。其中,確認了影響本案件發展的多重力量,包括教育部、校方、國民黨黨部的指示,哲學系主任孫智燊個人的構想、心廬方面的操作、各情治單位的監控、以及黨政最高決策者蔣經國的角色。同時,其間彼此聯繫,但意圖並不全然一致,而形成複雜面貌。
檔案所見,本案既涉及1970年代前期臺灣政局變化,亦有偶然的個人因素。蔣經國接任行政院長後,推動有限度的政治改革,與聚集於《大學雜誌》的知識份子有一定互動。但對於其後超出限度的校園學運活動,亦有所防範。在此背景下,有限度改革下的兩股政治外力——和李煥關係較密切、偏向安撫疏導的黨部、教育部方面;和王昇較密切的、偏於監控鎮壓的心廬方面,以及系主任孫智燊個人偏執的反共心理特質,共同促成了本案之開展。
根據檔案新發現,案情輪廓如下:
(一)61年底臺大「民族主義座談會」與62年2月警總約談後,教育部、校方已有整頓想法,但目標尚未如後來發展,擴及整個臺大哲學系。此時主要關注對象是與學生運動關係密切的陳鼓應、王曉波,以及先前並未配合解除陳鼓應導師職務的系主任趙天儀。
(二)62年8月孫氏自美返台到任,進一步受命教育部、校方「整頓哲學系」指示。但孫氏基於個人反共偏執心理,以及對哲學系學派 分歧的看法,行事極端,乃至編織國際赤色統戰陰謀論,卻與後者意圖有所落差。
(三)孫氏感到其「改革」未受教育部、校方積極支持,多次提出辭職,並於63年3月受到與心廬方面有所聯繫的馮滬祥影響,召開「緊急座談會」,並將會議紀要公開,以施壓教育部。但孫氏與心廬方面行動亦有不一之處。
(四)「赤化」指控之公開,引發外界關注,並使心廬方面透過媒體批判臺大校長閻振興、教育部長蔣彥士。臺大、教育部進退失據,決定停損,於63年6月通過孫氏對多位教員解聘案,同時也不續聘孫為系主任,使孫返回美國。
(五)惟孫氏編織陰謀,顯然漏洞太多,最後心廬方面也停止攻擊,本案亦在63年底告一段落。
三、結論與未竟之處
如標題試圖勾勒,本案之發生,包括威權體制的結構運作,與第一線執行者的失控。威權時期政治體制對言論自由的短暫有限開放,與其限縮,導致整頓的開端。而在「反共」意識型態下,執行者孫智燊復以個人心理將整頓不斷擴大而失控。同時,威權體制本身糾錯機制的缺陷,又使得孫氏不合於事實的陰謀論,最終竟得以突破臺大校方、教育部以至各層級黨政、情治單位而遂行。本次調查未能完全釐清的一點——蔣經國本身的參與,亦呈現出這點。目前僅有國安局檔案呈現部份永靖會議內容,難以完全掌握黨政最高層的觀點。惟儘管並未見到其對本案的一一批示,孫氏公開紀要後,蔣氏「嚴加辦理」的指示,則顯然限縮了教育部的糾錯與處理空間,使牽連人數的擴大成為可能。
就此而言,探討本案「外力介入」運作過程,既是還原歷史真相,以告慰案件受害者;從較長時段觀之,亦使我們對1970年代初期台灣政治體制的情況,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以本次情治單位檔案的新發現為基礎,在未來檔案徵集方面,並期望能對黨政核心方面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如永靖會議的完整紀錄(國家安全局與國家安全會議檔案)、國民黨知青黨部、青工會檔案,心廬方面的資料(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