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傷痕‧記憶—促轉會任務成果發表會」新聞稿
「真相‧傷痕‧記憶—促轉會任務成果發表會」新聞稿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2022年4月30日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以下簡稱促轉會)將於五月底任期屆滿,各項任務將移交各常設部會接續推動落實。今(30)日舉辦「真相.傷痕.記憶—促轉會任務成果發表會」,總結促轉會階段性成果。
今日活動由促轉會現任、前任委員、專家學者及民間團體與談。現場包含吳晟資政、姚嘉文資政、許玉秀前大法官、尤美女前立委、張富美前國策;立法院柯建銘總召、林昶佐委員、范雲委員;監察院田秋菫委員、范巽綠委員、林郁容委員;民間團體方面包含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冤獄平反協會、鄭南榕基金會、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及台灣共生青年協會等民間團體成員;以及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台北市高齡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台灣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之政治受難者或家屬團體,皆蒞臨出席。
「促動歷史 轉向未來」系列活動 呈現政策規劃推動成果
本日座談包括「屬於這個時代的任務:臺灣轉型正義工程報告書」主題演講,報告分享促轉會四年來任務推動進度及階段性成果。「還原歷史真相」場次以520農民運動為例,說明動員戡亂下的壓迫體制運作,以及未來加害者識別處置之課題。「平復歷史傷痕」場次聚焦於政治受難者,說明國家不法之平復與政治暴力創傷療癒之服務。「反省歷史記憶」場次則進行轉型正義之空間總體檢,說明不義遺址保存及威權象徵之處置工作。全天將以「給下一代民主台灣的備忘錄」座談結尾,總結性檢討轉型正義工程之現況,並對未來政策推動提出整體性建議。
轉型正義札根土壤 以百合花寓意任務綻放
系列活動以政治受難者及家屬致詞開始。政治案件當事人呂昱表示,「抗爭」存在台灣人民的基因中,不會因政黨輪替而改變。即使促轉會任務解散,但今天絕對不是畢業典禮,「燈可以熄,但光不可滅」,期許現場一同「繼續戴著鋼盔往前衝」。
政治受難者杜孝生之子杜銘哲回顧,杜案發生後,家族被迫在阿里山隱身消失。近70年後,終換得父親所受不法判決的撤銷決定書,讓「杜孝生這個名字重新回到鄒族,不至於永遠被消失。」杜銘哲勉勵,促轉會要結束了,但是每一腳步都算數,絕對不會白費。
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鄭竹梅提醒,記憶會遺忘,但我們也有能力再度把它記起,讓無形的民主、自由、人權等精神留下。她期許,未來轉型正義的推動更需要現場的年輕世代加入;因為今天只是逗點,未來還有更漫長的路。
在三位貴賓致詞後,促轉會代理主委葉虹靈偕同會內委員,在楊翠前主委與三位致詞貴賓的見證下,將野百合球根種下,寓意著種下希望、為未來的轉型正義工程札根。並邀請貴賓一同手持象徵純潔與生命力的百合花上台,象徵台灣轉型正義工程因民間灌溉而萌芽,期盼後續轉型正義札根土壤,得以綻放、邁向下一階段。
「屬於這個時代的任務」 促轉會回顧轉型正義工程進度
開場的主題演講中,促轉會代理主委葉虹靈說明促轉條例的立法脈絡,正是為了回應民主化以來,僅著重受害者補償面向的不足。所以促轉會被賦予的核心任務之一,正是將轉型正義工程由過往以受害者為中心,轉向著重國家不法與壓迫體制;此外,促轉條例採取的框架式立法,以整體工程的視角,要求促轉會須就條例任務提出規畫建置。
葉虹靈也提出,促轉會以「建置基礎工程、發展論述與促進社會對話」為方法,以推動相關任務,她感謝各領域的學者專家、民間團體在這四年來所提供的協助,不只是傳統上高度關注議題的法律與歷史學者投入,包括政治學、社會學、文資領域、心理社工等助人工作者、建築景觀專業等的連結,也都擴大了轉型正義的社會參與。促轉會亦嘗試在變化快速的媒體環境下,拓展社會溝通的各種形式。相關任務推動與政策形成的過程、研究與成果,都將呈現在促轉會任務總結報告的各部內容中。
再者,葉虹靈也呈現促轉會針對壓迫體制參與者們的訪談結果,遺憾的是此時工作啟動已太晚,只能找到威權統治時期中後期的參與者,但他們對於經手個案的避談、對於相關責任的未能正視等,都讓人遺憾。這也反映出後續對於轉型正義教育、加害者識別及處置法治完備的重要性,促轉會已經擬妥修法草案,有待承接機關後續落實。最後,葉虹靈提出後續落實相關工作的藍圖,期待過去的軍事國安情治機關能夠正視歷史,重新建立社會信任,也提醒民間社會持續參與、監督轉型正義,讓這個重要的民主工程能夠繼續。
總結報告將於五月提交政院 作下階段工程藍圖
促轉會依促轉條例規定,將於五月底提出任務總結報告後解散。行政院則已於二月提出銜接之修法草案,除規劃各項任務交棒常設部會推動,亦將提升層級,於政院成立會報統籌各部會。
除了今天的系列座談,本週末,促轉會也在松山文化園區舉辦「我們的明日公園—中正紀念堂轉型設計展」,除邀請四組知名空間專業設計團隊,針對中正紀念堂園區的全區轉型,提出具整體性的規劃提案,並將於5月1日以設計發表會、跨世代論壇,促進社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