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明日公園-中正紀念堂轉型設計展】展覽內容及活動摘要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簡稱促轉會)今(111)年4月29日至5月2日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我們的明日公園-中正紀念堂轉型設計展」,是繼去年9月提出「反省威權歷史公園」轉型方案構想,並舉辦「轉型,下一步!」系列座談與工作坊後,進一步推出社會溝通活動。促轉會希望藉由空間設計專業的參與、將中正紀念堂轉型視覺化的過程,以此啟動跨世代的想像力引擎,邀請社會一起想像一個更公共、更自由,結合人權與藝文使用的「首都特區」、「明日公園」。
本次展覽特別邀請4組空間專業團隊發展設計提案,包括:尺度設計有限公司、共感地景創作有限公司、都市里人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孫啓榕建築師事務所,分別提出多樣化的設計策略和處置手法,於現場展示。
與此同時,展場現場更規劃了遊戲互動區,邀請全球僅有17位的官方認證樂高大師黃彥智老師,規劃製作中正紀念堂園區樂高模型,邀請參觀者動手打造轉型願景。
此外,促轉會於5月1日下午舉辦「重構×反思:設計提案發表會」及「對話×展望:跨世代論壇」等活動,邀請空間專業者與跨世代、跨領域的學者專家,對談空間轉型願景。
以上活動已圓滿完成,感謝各界的關心與參與。因應疫情,本展覽亦同步於線上舉辦Gather Town「我們的明日公園 OUR PARK」,歡迎至其中「中正紀念堂園區轉型」月台查看本會提出之轉型方案資訊及各組空間專業團隊提案之展板內容,亦歡迎參考本文附件。
※線上展覽Gather Town(點擊左方文字可進入,或複製網址 https://bit.ly/3kvPqka )
- -
更多資訊,請見以下活動摘要:
開幕記者會
「我們的明日公園-中正紀念堂轉型設計展」於4月29日的開幕記者會揭開序幕,記者會中葉虹靈代理主委說明,中正紀念堂轉型是社會高度關注的轉型正義指標議題,面對世界各地民主倒退的警醒,促轉會綜整社會各界討論,提出幾項具體建議。首先,中正紀念堂銅像應移除。再者,堂體得予以保留並改造,但不應再保有對威權統治者的紀念措施,可轉型為「民主歷史記憶館」。最後,搭配促轉會提出「反省威權歷史公園」的園區整體改造,社會得以從反省威權中孕育民主,使中正紀念堂成為「見證威權並反省威權」的歷史教材。
促轉會提出的方案,除了強調中正紀念堂轉型應納入爭取人權與民主化的軌跡與視角,透過研究、展示及教育推廣持續反省威權、鞏固民主,也應規劃相關主題的藝術展覽及展示區域;同時也應與鄰近的兩廳院藝文性質共容,透過藝術的創造與自由,持續提醒社會維護民主生活的重要及可貴。葉虹靈代理主委強調,今年5月30日促轉會任期屆滿後,中正紀念堂轉型的推動是馬拉松接力,包括轉型方案的確立、組織法的修正、文資與都市計畫等相關配套,都需要持續多線並進以落實轉型願景。
出席記者會的台灣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蔡寬裕榮譽理事長強調,中正紀念堂的轉型一定要做,堂體內的銅像也必須移除,以免日後因政黨輪替再度回復原貌。台灣二二八關懷協會王文宏理事長認為,蔣中正與蔣經國應為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負責,因此銅像必須移除,並呼籲盡速進行相關措施,例如在銅像移除前關閉銅像大廳。威權時期政治案件當事人、藝術家陳武鎮老師同樣強調:銅像必須移除,其餘空間則屬於社會大眾,如果堂體可以轉型為美術館、作為228年度美展的展場,這個園區可以變成完整的藝術園區。
出席開幕記者會的立法委員林昶佐指出,中正紀念堂為了紀念蔣中正,造成周遭都市發展的限制,樂見社會提出更多想法出來共同討論,讓這個空間可以盡快還給人民,成為自由開放的空間。立法委員王婉諭委員認為,中正紀念堂轉型應該盡快進入執行的階段,不只是策展的調整,她在立院持續監督主管機關,希望轉型可以真的發生。
※記者會直播影片(請點擊文字進入,或複製網址 https://fb.watch/cL8pDQB0-W/ )
重構×反思:設計提案發表會
促轉會於5月1日下午舉辦「重構×反思:設計提案發表會」,邀請空間專業者對談空間轉型願景。由促轉會葉虹靈代理主委主持,邀請提出設計提案的共感地景創作主持人陳宣誠、尺度設計主持人高百慶、孫啓榕建築師、都市里人主持人林雋怡等空間專業團隊,說明其設計概念;並邀請國家文藝獎得主、中冶環境造形主持人郭中端老師,與經典工程主持人劉柏宏老師(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名譽理事長)與談。
促轉會葉虹靈代理主任委員開場時說明,過往中正紀念堂的轉型議題,往往被視為高度敏感的政治議題,容易停留在銅像與堂體拆或不拆的單一討論框架;此次展覽正是要從空間轉型的角度提問:如果作為民主國家的我們,不該再以大片公有地紀念單一政治領袖,可以把25公頃的首都精華土地還給人民,能有哪些不同的使用方式?
長期關心中正紀念堂轉型與文化政策的立法委員吳思瑤,到場致詞並肯定促轉會邁出方案發想的第一步。但她也期待,文化部作為中正紀念堂的主管機關,後續能接棒擴大辦理,藉由競圖邀請全國專業者甚至年輕世代的參與發想;讓轉型除了落實轉型正義價值,也讓公共空間以更好的設計還給人民。
陳宣誠從都市尺度切入,規劃園區作為文化群帶聚落節點的可能性,並以「山」為意象,連結既有建物並提供多元活動的空間。高百慶則透露,他的設計在園區鋪設天空步道,除改變行人與建物的高低關係與視野,也隱喻人民終得以在過往威權體制的土地上自由行走。
孫啓榕表示,今日與其說是討論中正紀念堂要變成甚麼,不如說是透過此過程反省:我們希望台灣是甚麼?林雋怡則觀察,這裡曾在民主化以來屢屢作為學運、社運等青年推動社會改革的場域,平日卻不是年輕人週末休憩的首選,或許該把空間留給作為社會未來的年輕世代。
郭中端與談時以鄰近的台北刑務所感性聯想,如今定著在堂體的蔣中正銅像,彷彿被監禁在過往歷史的牢籠中。我們此次構想轉型議題,固然是在處理過往遺緒;但規劃設計並賦予未來意義的過程中,也應顧及既有空間紋理與使用者需求。她期許,一如廣島的原爆和平紀念公園藉留下原爆現場警醒社會,中正紀念堂的轉型方案,應也讓未來的世代能記憶台灣過往的傷痛與錯誤。
劉柏宏分析,四個方案各有不同設計理念,但共通點是增加綠地植栽、使出入動線更加開放、使空間更易親近使用;以及在不拆除堂體的前提下,藉由景觀手法降低建物壓迫感。放大尺度來看,其實都是在重新定位首都核心特區的精神與功能。
※發表會直播影片(請點擊文字進入,或複製網址 https://fb.watch/cL8j3u-ajK/ )
※ 設計團隊展板內容詳見本文附件,或線上展覽Gather Town( https://bit.ly/3kvPqka )
※ 四組團隊設計提案影片請見促轉會Youtube頻道:(請接點擊以下各團隊標題)
共感地景創作有限公司「『相遇』群帶聚落」
( https://youtu.be/sED45TCBGbs )
尺度設計有限公司「羞愧的良心」
( https://youtu.be/Pynlc7zbuOo )
孫啓榕建築師事務所「威權的凝視與主體的自覺」
( https://youtu.be/sB4JwqZFybU )
都市里人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放膽青年X青春築夢村落」
( https://youtu.be/5p3yFRGjwZc )
對話×展望:跨世代論壇
促轉會於5月1日辦理第二場座談「對話×展望:跨世代論壇」嘗試邀請跨世代、跨領域的專家與會,期待共同激盪轉型工程的下一步。本場次邀請高雄市立美術館李玉玲館長、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張雅琳理事長、台灣共生青年協會蔡喻安理事長,以及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蘇彥圖研究員蒞臨分享。
李玉玲館長分享過往參與設置捷運中正紀念堂站的經驗:園區的宮殿、威權意象不只是在堂體本身,甚至擴及月台與捷運出口等細部設計。這也是當時公共藝術設置過程的潛在課題。對比德國,絆腳石計畫作為街道上的公共藝術行動,使猶太人受難故事得以遍布鄉鎮,細緻者如柏林猶太博物館,以建物間的動線配置與空間語彙,使參觀者得以用身體感受歷史教育的意涵。藝術手法正好可以鬆動既有的日常經驗或身體感,開啟對話的可能,也讓原先的空間結構如「紐拉之舟」,得以逐步重組更新。
張雅琳理事長的分享剛好回應柏林猶太博物館周遭,近日增設以諾亞方舟為意象的兒童館;類似者還有沖繩平和祈念紀念資料館,同樣設置兒童空間;相關案例顯示,轉型正義或戰爭等嚴肅議題的紀念性空間、記憶教育空間,也可以透過空間的細心設計,成為對親子友善,讓整個家庭可共同學習成長的場域。
蔡喻安理事長從關心轉型正義的青年世代視角提議,都市中心應有認識威權歷史及政治受難故事的教育場域。因此蔡理事長建議,促轉會民主歷史記憶館的方案,可強化其中轉型正義教育的空間功能。譬如列出受難者名單、口述歷史、政治檔案複製品與藏書資料館,並使空間易於親近與開放,可以更加深化轉型正義並鞏固民主的功能。
蘇彥圖研究員則整理跨國經驗指出,清除威權象徵並非是台灣獨有的課題。後蘇聯國家仍在持續清除列寧等塑像、西班牙近期才把佛朗哥移出烈士谷;即使是老牌民主國家如美國,也持續在爭議中處理過往白人至上主義的政治象徵,甚至進入訴訟或立法攻防。但他也以紐約高線公園(High Line Park)的轉型經驗期許,當我們兼顧民主參與程序與公共對話空間,激盪多元替代方案以超越拆或不拆的對立爭論,很可能正是邁向轉型共識的機會所在。
※論壇直播影片(請點擊文字進入,或複製網址 https://fb.watch/cL8i6sbj2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