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促轉四年成果 邁向轉型正義新階段 「真相・傷痕・記憶——任務成果發表會」會後新聞稿
回顧促轉四年成果 邁向轉型正義新階段
「真相・傷痕・記憶——任務成果發表會」會後新聞稿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下稱促轉會)任期即將於今年五月底屆滿,在正式熄燈之前,為向社會大眾報告轉型正義四年業務成果與後續規劃,今日(4/30)於台北喜來登大飯店舉辦「真相・傷痕・記憶——任務成果發表會」,逾百人現場參與,包含政治案件當事人及家屬、立法委員、政府機關代表及各界專家學者。
本次任務成果發表會從三大主軸「還原歷史真相、平復歷史傷痕、反省歷史記憶」,說明本會於政治案件平反、受難者權利回復、政治暴力創傷療癒、不義遺址與威權象徵等業務之推動成果。於三場座談會後,由促轉會現任委員進行綜合座談,說明轉型正義業務後續移交之挑戰與規劃。
壓迫體制圖像再認識:從520農運事件到加害者處置規劃
還原歷史真相場次,由前委員尤伯祥主持,說明該場次首先藉由520農運事件案,帶領聽眾進入對壓迫體制圖像的再認識;接著討論促轉會關於加害者之識別、揭露與處置之規畫。
促轉會委員徐偉群指出,促轉會認定520事件當事人邱煌生案應平反的原因主要有三:一、事前情治機關監控農權運動,黨政高層協調司法院辦理此案。二、偵查過程本應由檢察官主導,此案卻由警總擬定偵辦方向。三、邱煌生其判決認定的事實,是一個透過不法取供方式構築出來的故事版本。而法院以此故事版本作為所認定的事實,彰顯出司法為政治服務的模式。臺大法律系孫迺翊教授回應,520案相對於1950年代明顯粗糙的軍事審判,是透過黨政系統如人二室傳遞審判狀況這樣更幽微細緻的手法影響司法,而法官不問證據從何而來,「把頭別過去」,這類案件呈現出民主轉型時期司法特色。
促轉會委員陳雨凡公開促轉會提出以「加害行為」為認定基礎的加害者識別、揭露與處置方案,包括加害人認定標準、加害人處置方式——揭露、施加刑事與行政責任及追回榮勳等;陳雨凡也強調究責方案「不會抓小放大」,指揮施令者與執行者都須負責任,且主管機關必須主動調查由政治檔案揭露之人及政府高層。加害者究責未來將由承接機關接手,更亟需法制往下落實。臺大法律系蘇慧婕副教授提出「真相權」的觀點回應,由於對真相的要求在不同情境、制度下的內涵不同,追究個別加害者責任需要的「真相」要立基於更詳盡和長時間研究基礎,促轉會的規劃方案雖然複雜但確屬必要。
平復與照顧並進 補齊「受難者」工作的缺角
平復歷史傷痕場次,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陳景寧秘書長於開場主持說明,轉型正義療癒工作與助人專業為弱勢者發聲的傳統,有其共通之處:皆以關係為其核心工作方法,並需要跨領域的協作與投入。
促轉會陳雨凡委員表示,為完善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範圍及國家不法之平復,促轉會提出之「促進轉型正義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以及「被害者權利回復條例」此兩部草案目前國會正在審議中。未來轉型正義任務分散多個部會,更需要給受難者一個單一窗口;被害者遭國家不法行為侵害之其他權利,例如身分、考試資格或工作權等,未來也建議進一步研究、規劃其態樣及回復方式。
促轉會王增勇委員表示,在政治暴力創傷療癒政治受難者與家屬的故事是啟動社會對話與和解的核心,在這療癒的旅程中需要助人工作者的陪伴,因此促轉會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推動政治受難者及家屬照顧支持試辦計畫,用照顧作為媒介,創造療癒的機會,重建信任與人際連結。因此轉型正義不僅是撤銷罪名,更是試圖進行從個人到集體(如部落)的療癒,並逐步發展服務模式,培訓相關助人專業;雖然後續銜接還有許多挑戰,但也將請衛福部接續努力。
李映嫺心理師則回應,心理師能指認受難者說不出的傷痛,但心理修復不會在還原真相後自動發生,尤其在原住民部落更是複雜。而政治受難者的創傷會重複侵襲受難者,也同時囚禁其家屬,成為不留痕跡的酷刑。也因此,助人專業工作者需要重新學習,有政治暴力創傷視角,才有療癒的可能。
藉轉型正義「空間工程」凝聚共同歷史記憶
反省歷史記憶場次,邀請前專任委員林佳範主持。促轉會兼任委員蔡志偉首先說明該會規劃推動不義遺址保存及威權象徵處置之過程及成果。不義遺址保存之推動方面,除安康接待室等少數個案已由府院拍板推動保存外,建議仍應整體建立獨立之保存活化法制,打造遍布各地的轉型正義教育基地;
威權象徵處置方面,促轉會除肯定財政部、法務部、交通部等中央部會經協商後全數處置完成外,亦點名國防部、退輔會及部分教育單位,仍尚未完全脫離威權統治之影響,處置進度仍嫌消極。對此,促轉會認為威權象徵處置所遭遇之困難,需透過更完善的法制規劃及轉型正義教育來突破。
臺大城鄉所副教授黃舒楣則分享美國Kaw族人討回祈禱巨石、烏克蘭的後蘇聯紀念物、巴黎凱旋門及威尼斯德國館等案例,並引用Pierre Nora所謂「記憶所繫之處」,闡釋不義遺址或威權象徵這類空間,在社會共同處理「困難記憶」時的可能性。
促轉會熄燈前 委員語重心長談「給下一代的備忘錄」
在全日活動最末,促轉會邀請前主委楊翠主持全體委員之座談「給下一代民主台灣的備忘錄」,傳承意味濃厚。
葉虹靈代理主委首先報告後續業務從單一專責機關分散進入各常設主責機關時的準備,並提醒搭建常態性的協調機制的重要性,新且具政治敏感性業務對傳統文官組織的挑戰,以及短時間內業務銜接的難度;但反之,常設機關亦可能有更多的人力、資源,並可針對負責業務進行中、長程規劃,不過也在籌設人權與轉型正義處時發現轉型正義的目標與管考機制仍在起步期,未來從政策方向、議程安排到管考目標設定,都有賴公民社會及民間團體一起監督、投入,讓這工程能一起持續下去。
王增勇委員以政治暴力創傷療癒工作為例,未來任務分入常設機關,固可解決既有任務型機關的限制,但如何避免因常態化、例行化而失去動力,將是一大挑戰。蔡志偉委員則以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經驗回應,未來各任務皆應顧及原民之需求,應藉由行政院的督導或整合指派,避免機關本位主義。運作上,可適度參考原轉會等跨部會機制經驗。
徐偉群委員指出未來承接機關在處理平復國家不法與加害者究責會面臨的兩大挑戰:案件量及對威權體制運作的認知框架。前者牽涉到案件處理的高度時間、人力成本,後者則受限於經年證據散佚,或如520事件案呈現威權統治「滲透」進體制成員日常實作的現實,需要承接機關與人員調整認知框架,並對威權統治體制對所有政府機關的高滲透性和制約性有充分了解。陳雨凡委員則提醒,政府未來任務分散後,仍需要提供政治受難者順暢、單一的溝通管道;加害者究責等轉型正義工程是具高度政治性的工作,期盼大家給予部會鼓勵,更期待各個部會協力讓轉型正義在各機關一同落實。葉虹靈代理主任委員提醒社會缺乏共通的歷史記憶基礎,國家應確立清晰的評價立場,藉轉型正義教育予以深化,方能成為民主、團結的基礎。
綜合座談結束前,由葉虹靈代理主任委員與現場促轉會現任及前任委員一同上台致意,感謝社會各界參與本日發表會活動,並對於轉型正義工程。促轉會將於五月將任務總結報告遞交行政院,完成轉型正義階段性工作,期盼政府與社會攜手邁向下一階段工程。